一家成立30多年的通訊企業,一夜之間進入了“造車”領域。
12月19日,中興通訊正式宣布,于2016年7月成功收購珠海廣通客車,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收購完成后,中興通訊旗下子公司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深度涉足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設計、生產和制造,中興智行全球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也已在珠海完成奠基,規劃中年生產能力3萬輛。
與近期在媒體上大吵大鬧的格力相比,中興此次進軍造車領域可謂“穩、準、狠”。 在中興通訊高層的設想中,汽車領域廣闊的市場空間甚至可以幫助已經實現年營收過千億的中興“再造一個中興”。
但對于涉足造車領域所必需的公司內在基因、收購標的的質量、核心互補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存疑慮。 中興通訊將在這一輪類似十多年前的“造車”熱潮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興通訊原董事長侯為貴
早有“預謀”
表面上看,中興突然進軍汽車領域,但實際上,中興早有造車的念頭。
公開資料顯示,為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中興通訊原董事長侯為貴幾年前就開始思考公司的造車計劃。
在2015年的多場活動中,侯為貴透露,中興通訊將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推進公司的公交無線充電項目。 2016年1月,在侯為貴的推動下,中興通訊與首鋼總公司在京簽署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充電設施、車聯網等領域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侯為貴多次率團考察主機廠,廣通客車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自身的發展需要,老對手華為也刺激了中興加速在汽車領域的布局。 2013年底,華為正式宣布進軍車聯網領域,推出車載模組,同時宣布將投入數億元在車聯網領域進行研發。每年都有車。 此后三年,華為先后與東風、一汽、長安三大汽車集團達成合作。 今年10月,外媒爆料稱,華為極有可能攜手加拿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整車廠麥格納,涉足“造車”領域。
因此,中興通訊正式收購珠海廣通客車,成立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的消息并不那么意外。
據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峰介紹,經過一年多的談判,中興通訊終于在今年7月成功收購了珠海廣通,并獲得了珠海廣通客車70%的股權。數億元,獲得進入汽車市場的許可及相關客車制造技術。 今年10月,廣通客車已完成相關工商變更。
未來,新成立的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將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系統研發、車聯網應用、大數據、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建設與運營。和云計算中心創建一個新的產業部門。
三個特點
在車云看來,中興的汽車產業布局有幾個特點:
第一,基于商用車。
雖然根據侯為貴透露的計劃,中興通訊最終還是希望涉足新能源乘用車領域,但目前來看,首先會避開競爭更為激烈的乘用車領域,而選擇商用車領域與自身業務的結合度更高。 作為切入點,對中興來說是明智的選擇。
根據中興通訊發布的信息,珠海廣通擁有豪華大巴、雙層大巴、12米旅游大巴、城際大巴、全鋁車身大巴等多款自主研發制造的車型。 目前,產品已銷往德國、荷蘭等、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最新消息,12月7日,中興通訊智能汽車有限公司與中興通訊旗下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共同中標深圳西部公交項目,將為深圳提供西部客車擁有204輛8米純電動客車及智能充電基礎配套服務。
中興希望在收購珠海廣通后,能在5年內達到行業前5的水平。 不過,在目前國內的純電動客車市場中,中通、宇通、安凱、福田的份額最大。 去年,中國共銷售新能源客車約10萬輛,中通和宇通占據了約一半的份額。 廣通面臨的挑戰不小。
二是工廠快速配套。
很多人注意到,在宣布收購珠海廣通之后,中興通訊也公布了相關的制造計劃。
中興通訊在廣通客車所在的珠海金灣獲得1200畝土地,計劃建設智能汽車制造基地。 該基地總投資146億元,分兩期建設。 一期計劃于2017年1月開工,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和2萬輛新能源專用車的生產能力。
事實上,早在2016年2月正式收購珠海廣通客車之前,中興通訊就已經與珠海市政府簽署了新能源汽車《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根據協議,中興通訊新能源汽車項目將落戶金灣區。 同時,中興通訊還將在珠海建立新能源汽車研發基地和新能源汽車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設計和制造。
8月19日,侯為貴視察珠海時,珠海市新任市長鄭浩親自接待。 根據中興通訊高層規劃,項目建成后,產值有望達到1000億元,實現中興通訊再造的目標。
第三,曲線是有牌照的。
與目前非傳統汽車領域眾多企業爭相爭奪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制造牌照的局面相比,中興通訊在商用車領域獲得牌照進入市場相對容易。
在汽車工業的歷史上,彎道上牌的例子很多,但各有成敗。 同樣在2003年,電池大王比亞迪以2.6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有限公司77%的股份。 股票,但該項目不久后就死了。 最終會成為汽車業務領域的比亞迪還是波導,就看中興接下來的動作了。
籌碼在手
在中興看來,公司進軍汽車領域,其實是握了一把好手。 比如可以和汽車行業、無線充電、5G通訊等有緊密的交集。
中興通訊從2015年開始布局汽車無線充電業務,目前在湖北襄陽、北京亦莊均有相關業務試點。 例如,在湖北襄陽,中興通訊與東風汽車打造的國內首條公交無線充電示范線,以及中興通訊與蜀都客車聯合發布的無線充電社區公交車已投入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興通訊看來,前不久剛剛中標的深圳西部公交項目,對方也看中了中興通訊配套的無線充電技術。
侯為貴曾表示,未來無線充電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興通訊瞄準了國內220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 每個城市都有數萬輛公交車。 技術布局提供了條件。
2016年1月成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與首鋼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很大一部分內容圍繞無線充電技術布局展開。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以‘充電+風力發電+儲能+立體停車+車聯網大數據’聯合研發為契機,深入合作在充電基礎設施和綜合立體車庫方面?!?/p>
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無線充電的應用不僅僅是汽車本身的問題,而是涉及路車結合的大工程。 現在我們來看大規模推廣的時機還不成熟。 目前,包括大眾、克萊斯勒在內的多家國外主機廠也在研究無線充電技術成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但仍處于試驗和想象階段。
與無線充電相比,通信是中興的老本行,而5G通信未來確實會與車輛、道路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 按照目前業界的普遍判斷,5G是未來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的先決條件,因為在無人駕駛過程中,單輛車產生的數據可能高達100GB每小時,而4G無法滿足如此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只能通過5G高達10G峰值速率的高速率來滿足。
不過,5G的問題和無線充電的問題一樣。 過于著眼于未來,無法與現在的汽車產品相結合。 畢竟目前全球大量的汽車產品還是搭載了3G,4G的產品寥寥無幾。 這是中興通訊需要面對的問題。
思維差異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田峰闡述了他對未來汽車的理解,“它是一個有四個輪子的智能手機”。 在很多汽車行業人士看來,從這句話中,似乎可以讀出不同領域對汽車產品的思維沖突。 而這或許是中興進軍汽車行業后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車云看來,在中興和珠海廣通的案例中,思維層面帶來的問題會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團隊整合。
中興之前沒有汽車產業和產品的積累,不了解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 在這個過程中,試圖以自身優勢植入通信、車聯網、無線充電等技術,有一個與汽車專業技術團隊溝通的過程,不同技術背景的人員肯定會有差異。 這是對中興領導層智慧的考驗。
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汽與阿里在車聯網領域的合作。 上汽和阿里團隊將就車輛信息系統的定義發表意見,協同、溝通、決策的效率直接決定了公司整體戰略決策的效率,決定了產品是否能夠準時、高質量地推出。
第二,業務的運作。
中興通訊和珠海廣通此前都是電信to B公司,但前者的汽車領域規劃絕不能局限于商用車領域,而是更廣闊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面對商業思維從to B轉向to C的問題。
從資金來看,2015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1001億元,凈利潤32億元。 此外,中興通訊2015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20億元,在汽車行業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 因此,進入汽車領域后,中興通訊大概率會延續高研發投入的策略。
當時,侯為貴創業并把中興通訊做大的經歷頗為傳奇。 他在業界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是“一練不如一萬計”,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生存法則和商業智慧。 如今,在中興試圖借助汽車領域“再造一個中興”的過程中,這些規律和智慧同樣重要。
簽約現場
中國山東網煙臺6月3日電(記者 盧維霞)6月3日,深藍科技與海德汽車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車輛交付儀式在昊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舉行。 .,煙臺牟平智能汽車制造基地。 ,現場交付了200臺智能掃路車,這是中國自動駕駛技術與清潔專用車制造相結合的全球首次商業化批量應用。
海德汽車董事長宋先利、昊銳智能總經理宋浩民、深蘭科技董事長陳海波、技術副總裁范瑞軍博士等公司高管出席簽約儀式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制造業發展。
200臺深瀾科技熊貓智能掃路車現場交付
煙臺是全球最大的環衛車輛生產基地,海德汽車是煙臺的龍頭企業。 自1991年成立以來煙臺海德,與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等國家的知名企業進行了密切的技術合作。 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出口量居同行業同類產品之首。 是中國最大的環衛養護機械生產銷售基地。 依托海德汽車在行業的深厚積累,海德汽車旗下昊銳智能在整合海德汽車道路清掃車的基礎上煙臺海德,實現了從商業清潔領域到市政環衛領域的全系列清潔設備線研發團隊和純電動商用車研發團隊。 快速布局控制平臺產品。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和開拓者,深蘭科技在智能駕駛、計算機視覺等領域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 此次兩者的深度合作,不僅是兩家公司的簽約,更是打造“急先鋒”與AI“獨角獸”的強強聯手 助力舊有改造和新動能。
雙方表示,未來將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戰略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實現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地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產業升級提質增效,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立足本土,放眼未來,為國內乃至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貢獻新的力量。